首页 | 部门概况 | 政策法规 | 工作制度 | 工作动态 | 改制栏目 | 党建生活 | 老年天地 | 关工委·老教授协会 | 老年社团 | 医疗服务 | 办事指南 | 老年知识 | 党建动态 | 老教授协会 | 通知公告 
     
【晚霞风采】曾彩云:故乡的气息
2025-09-23 08:30 曾彩云 





故乡的气息

曾彩云

自从父母双双离世,老家在我心里隐隐的成了客居地,家乡亦变成了故乡。每次回去,大都是奔着家族中的红事白事,来去匆匆的,没有心情认真地在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对故乡的印记基本还停留在我当初离开它的那个年代。且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远,这印记也逐渐淡化。不过,我对它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温热之感,是扎根在心、难以割舍的。

两年前孩子接手了我大弟的宅基地,盖了一院房子,从此故乡便有了我踏踏实实的落脚处,一住下来,就长达十几二十天,甚至两三个月。这才发現,村里能认识的人只剩家族中的老辈、同辈,及年龄相仿,童年在一起玩过的发小了。至于中青年后生,尤其是嫁过来的媳妇,入赘的女婿,那都是生面孔,他(她)们管我叫姑或叫姐,我却尴尬地不知道他们谁是谁家的。至于村人村貌的改变,更是颠覆记忆的。

伴我童年的那两间茅草房,那个低矮的炊烟缭绕的厨房,门前的杏树,母亲洗衣的大石槽,村子南边那个曾与伙伴捡落果捉知了的沙果园……这些无数次出现在梦境中的场景,统统隐入了尘烟,令我心生莫名的失落和怅然。

展现在眼前的,是穿村而过的宽阔笔直的319县道,道两旁一家挨一家的民房,早已不是土墙瓦顶的安间房、厦子房,而是一栋栋傲然挺立的两层楼房或平层房。门楼高大,双扇院门厚重结实,鲜艳的红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上镶嵌着几排半球形铜制大圆钉,指尖抚过,清凉的触感似是岁月无声的诉说。门脑则是彩色瓷砖砌成的牌匾,“家和万事兴”、“天道酬勤”、贵在自立”、“紫阁生辉”、“福泽绵长”等匾词,伴有竹、梅、牡丹等花鸟图案,栩栩如生,寓意吉祥。庄前屋后通往庄稼地的道路也不再是土路窄径,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走收割机、挖掘机、大小货运车的水泥路,村民们称之为生产路,是乡镇村政府为方便大型机械进地,以完成粮食蔬菜快种快收快运而修建的。与生产路相接的田野里,一边是几排高高隆起的如银色巨龙的蔬菜大棚,塑料棚膜随风抖动,似万片鱼鳞银光闪烁。另一边是茁壮葳蕤波浪接天的庄稼地,那是大自然巨笔下生机昂然的油画,随季节变换着旺绿与熟黄的颜色,其辽阔与灵动,赏心悦目。

在农村,住房是一个家庭财政状况最直接的表现,是衡量户主治家业绩的标尺,是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核心目标。

按农村延续的习俗和当前的政策,多子的家庭在儿子成年后都能申请新宅基地,一儿一宅,另盖新房分住。六叔的大儿子(我堂弟)友娃,两胎生了三个儿子,夫妇俩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侍田种粮务菜,还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六叔为此熬煎得眉头拧成疙瘩,骂友娃没本事还尽生些“儿娃子”。要用锄头从地里给儿子刨出三套房来,那是累断了脊梁骨也办不到的啊!六叔也恨自己年老体弱无力帮衬儿子孙子,最终带着郁郁愁恨去了另一个世界。真遗憾他没有亲眼看到,友娃夫妇后来种草养羊苦干一场,终于打了翻身仗。他们在屋后老房旧院里养了七八十只羊,其中三十多只奶羊日产奶170多斤,日收入现金有700元之多。几年下来,他们給三个儿子每人盖起一院房,房大院宽,结构新潮,装修高档。友娃夫妇一改过去愁容满面,佝背缩肩的苦哈相,走起路来腰板直了,头也扬起来了。聊到他们创业的故事,夫妇俩更是两眼发光,激情洋溢,话如流水。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时而阴时而晴。几年前,政府振兴乡村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了他们希望和勇气,决定贷款(无息)买羊干养殖。他们拼尽全力,用了十二分的小心,日夜守护着羊圈。夏天光脊梁被蚊虫叮咬,冬天顶着透骨寒风,三更半夜起来给食槽加水添料,给病羊打针灌药,好象养的不是羊,而是宝贝蛋孩子。聊到末了,翻身后的宽慰令他们脸上深深浅浅的纹路聚成两朵盛开的菊花。辛苦的确是辛苦,但农民不怕辛苦,怕的是劳而无获呀!

再说今年已86岁的贾秀兰嬸子,她有四儿两女,汪姓丈夫二十多年前去世,她熬过漫长的岁月把儿女养育成人,受了多少磨难,流了多少眼泪,外人哪里知道呢!虽然孩子们都没脱离农村,但借着政策好,他们通过外出务工、种大棚菜、跑货运等,每个人都成了家,立了业,盖的新房子一家比一家气派。秀兰嬸子晚年儿孙绕膝,无忧无虑。每天早晚在村里散步,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见人就朗声打招呼,手里的拐杖随着脚步捣地,咚咚有力,底气十足。

现在农民致富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刨地种粮了。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享受着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他们如雨后破土的春笋,在多元产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有种菜种果树的,有养羊养鸡的,有搞建筑包工程跑运输的,有开家庭餐馆、开超市、卖种子肥料农药的,有建冷库搞蔬菜集散站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中养羊户和种大棚菜的居多。村里规模最大的养羊户存栏数二百多只,小规模的三五只至几十只不等。他们通过卖羊奶,出栏老羊或羊羔,月收入少则几千,多的几万甚至上十万。就连87岁的七叔也不闲着,量力而行养了三只奶羊。他说话的口气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知足:我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块,做啥能花这么多钱?儿女孝敬的钱我不接,心里是高兴的。天天早上一大碗羊奶泡馍攒劲(给力)得很,你看我,身体没麻达,头疼脑热的小毛病都少有!七叔边说,边啪啪地拍着胸脯。

种大棚菜的要看当年的行情,比如村东的王胜利经营了十几个大棚,去年一茬芹菜就收入了七十万。他給儿子建的新房可谓高大上,其新潮时尚令村民们开了眼界。称赞羡慕之余,肯定有人会暗自鼓劲,想着要努力追上或超过他的。

今年天旱,又受沙尘暴、冰雹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果树和庄稼的产量受到不小的影响。蔬菜没减产,市场价格却普遍下滑,种菜的利润比不得往年。但对饱经各种困境历练的故乡人来说,决不会只是叹息忧愁,怨天尤人,他们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坚韧不拔的意志会激发出更高更好更强的智慧,相信一定会战胜困难,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永不止步,走得更远。

这次回乡小住,亲眼见识了农村盖房子的全过程,感慨颇多。

东邻和我家仅隔一条两米宽的水泥过道。他们家是村里的老户,宅基地足有六七分大。前院是三十五年前盖的三间砖混平房,一明两暗的格局。后院的三间正房,一间厦子厨房,及早先圈猪养狗的小偏房,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老房子,已经沧桑不堪。麦草泥抹的土墙,墙皮脱落,墙体开裂,黛黑的瓦楞上长出了绿苔和瓦松草。原本是粗梁密椽的人字形屋顶,有几处木头糟朽,瓦片移位,导致透光进风漏雨,严格说算是危房了。

94岁的高堂老母喜欢老房子的冬暖夏凉,眷恋土炕泥地的厚重踏实,一直不肯搬去前院钢筋水泥的平房里。几年前她摔断髋骨,行走须拄双柺。这种情况要走出院门到屋后的蹲坑旱厕去解决大小便是很困难的。儿子媳妇都是孝顺的,虽都是古稀之人,侍候老母亲是绝不含乎的。不分寒暑,不厌脏累,精心护理。单是拉撒一事,每日多次痰盂接了倒出去,再给老人净身,清洗痰盂以备再用,实属不易。

开春天暖,终于说动老人挪了窝,拆旧建新的事情终于决定了在清明节后动工。

这家的男主宗学宽是独子,一个出嫁的妹妹小他很多。盖房子在农村那是关乎几代人的头等大事,费钱费力劳心,需要筹划好多年,积攒半辈子的力量才敢“架势”干的。何况他尚有老母要服侍,自己前些年还中风过,体力精力都十分有限。好在主妇竹玲身体好,泼辣能干,一听说动工盖新房,她娘家哥弟侄子都尽心尽力予以帮助。他们的一双儿女更当仁不让,争担责任。儿子宗可义是公务员,在三原陵前乡政府上班。女儿嫁到离家不远的大程乡,女儿女婿对他们孝敬有加,凡事都是竭尽全力的。儿子一再强调:爸,建房子的事你和我妈不要操心,一切有我。果然,从拆旧房,伐院子里三棵巨大的老杨树,到新房的设计、备料、打地基、砌主体,都是儿子和亲友动用各路人脉关系,雇了大型机械,挑选技术过硬的工程队,使整个过程进行的顺利而迅速。家住大程乡的女儿娜娜则带着三四岁的儿子,每天送来包子馒头烙饼,帮妈妈做饭烧水,招呼匠工和前来帮忙的亲友,唯恐把母亲累着。女婿开着大货车,运来一车又一车的沙子、白灰,一家三口早来晚走,全部心思都放在这里了。

卧床的老母亲虽然有时糊涂,但清醒的时候居多。见里里外外这么多人在忙碌,高兴地说:都是来帮咱盖新房的,好得很。烟茶要买好的,可不能慢待了人家呀!

新砖在黄昏时分运来了,一垛一垛垒着。新砖上墙之前是需要浇水润湿的,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砌墙,宗学宽手持长长的水管,站在高高的砖垛上浇水,巨大的水柱喷在砖垛上,溅起的水弄得他浑身湿漉漉的。夜黑灯暗,竹玲担心丈夫踩不稳,不断仰头叮嘱:趁着劲,踏实了再挪步,慢一点,慢一点……挂在院内木杆上的电灯把他俩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象是一动一静的两个巨人。

我家的房子是两年前竣工的,地基打得足够结实足够高。而他家的地基比我家的还要高出二三十公分。一向低调内敛,谨言慎行的男主,掩饰不住心里的激动,悄悄告诉我说:这房子虽然只盖一层,但很大呀,14米宽,10米的进身,层高四米三。娃娃们设计的,4间卧室,两个卫生间,两个浴室,客厅和厨房都宽敞得很。圈梁打三道,铺地暖,平房顶再搭个两三米高的彩钢房,夏隔热冬保暖,还能放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农民嘛,粮食呀,农具呀,总是要占些地方的。

竹玲也满脸幸福地说:儿媳妇说了,原来的旧傢具都不要往新房子搬了,一律换新的。咱老了,操不了那闲心了,娃咋说咱就咋听,到时候只管住就是了。言语间,足見老两口是辛苦劳累并甜蜜快乐的。

房子的主体在麦收前建成了,一切都在主家的计划中。这其间有三次鞭炮爆响、烟花轰鸣、蓝烟漫天的热烈场景。一次是伐大树拆旧房时,放炮是对陪伴半生的老树旧舍依依不舍的送别。另一次是地基打好上圈梁时,放炮的寓意应是对新房底盘的重托,希望它根基永固,坚如磐石。第三次是主体封顶那天,阵仗之大,如过一场喜事般隆重。一大早,亲朋好友及村邻就陆续赶来祝贺,按习俗送红包,送各种礼品,送炮仗。大盘的鞭炮、高高矮矮的烟花墩子摆满了屋后的空场地。随着项目负责人一声“封顶完成,大吉大利”的宣告,噼噼啪啪的炮仗如电闪雷鸣般震天动地,爆裂的红纸屑骤雨般纷飞下落,裹挟着火药味的蓝烟四处弥漫,持续了足有一个多小时。接下来,陶醉在欢声笑语中的众人,被主人一家盛情邀请到预订的餐馆聚餐,仪式方告结束。

目睹了东邻新居的诞生始末,再回头看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住房,映入眼帘的便不再是简单的外观,很自然地联想到活动其中的人和事。它们之中的每一栋,都是有各自不同的气息,有酸甜苦辣各自不同的味道,有一路悲欢一路歌的故事的。它们在隆重肃穆的仪式中诞生,表现出故乡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它们凝聚着家庭几代人的心愿和努力,承载着几代人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新房新家,新希望新生活,生命一代代延续,社会一天天进步,故乡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大步向前,永不停息。



作者简介:曾彩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原陕西教育学院数理系)退休教师。退休后喜吟咏纪行,于2021年付印《曾彩云诗词散文集》,字数11万余。作者喜爱大自然中的万物,对花草树木、禽鸟虫鱼皆有兴趣观察欣赏,即景有感悟生感想之时,常借诗文形式抒发遣怀。





 

编辑:王 颖

审核:赵新峰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1 By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兴善寺东街69号  邮编:710061  电话:029-8537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