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在国内上市,许多早期患者家庭看到了延缓病情的希望。但这类药物并非“万能药”,需严格筛选适用人群。以下从核心作用、适用条件、关键考量到实用建议,为您全面梳理。

新药的核心作用
精准清理“大脑垃圾”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会积累β淀粉样蛋白“垃圾”,损害神经元。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就像精准的“大脑清洁工”,能进入大脑识别并结合这些垃圾(主要是不同形式的淀粉样蛋白),帮助身体清除它们,从而延缓病情进展。

哪些老人能用?
1. 仅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具体包括:
🔹轻度认知障碍(MCI):出现记忆或思维问题(如忘事、找词困难),但日常生活能力(做饭、购物等)基本正常。
🔹轻度痴呆阶段:日常生活能力开始出现轻微困难(如管理财务、规划事务时容易出错)。
2. 用药的“通行证”:淀粉样蛋白阳性
患者必须通过脑脊液检测或PET-CT检查确认大脑中存在β淀粉样蛋白斑块。若未检测到斑块(淀粉样蛋白阴性),则不符合用药条件。
哪些老人不能用?
以下情况可能效果不佳或增加用药风险:
1) 中晚期患者:已明显丧失生活能力(如无法独立穿衣、进食),或确诊为重度痴呆。
2) 脑部易出血人群: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已有较多脑微出血灶,或存在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3) 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者: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等),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评估出血风险,可能需调整用药)。
4) 携带特殊基因者:APOE ε4纯合子患者,用药后出现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ARIA,主要为脑水肿或脑微出血)的风险极高。
5) 有癫痫史或免疫疾病未控制者:如癫痫发作未稳定、未得到控制的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或需长期免疫治疗的患者。
用药前必须考虑的4个现实问题
1. 身体底子能否承受?
脑部检查:用药前需做头颅核磁共振,若已有多发脑微出血灶,用药后脑出血风险增加。
用药冲突:正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的患者,需与医生详细评估出血风险,可能需调整或停用这些药物。
2. 能否坚持定期复查?
用药定期需做头颅核磁共振(监测脑水肿/出血副作用),老人需能配合往返医院(部分需家属陪同)。
3. 时间和经济成本能否承担?
仑卡奈单抗:每2周输液1次(需长期使用,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周期)。
多奈单抗:每4周输液1次(斑块清除达标后可停药,一般为18个月)。
二种药物均价格高昂,且未纳入医保,通常需长期支出,具体费用可咨询当地医生。
4. 是否过度期待效果?
新药是“延缓病情”而非“治愈”,部分患者用药后认知改善不明显,且可能发生无症状性脑水肿(少数需停药)。需理性看待疗效,避免“神药”期待。

给家属的实用建议
1. 先明确诊断,再谈用药
怀疑老人认知下降,务必到正规医院老年医学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心理测评、脑脊液/PET-CT检测等),明确是否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且适合用药。
2. 与医生沟通时,重点做2件事
🔹提供信息:老人的全部病史(尤其脑出血、癫痫史)、当前用药清单(尤其抗凝/抗血小板药)、既往脑部检查报告(如头颅核磁共振)。
🔹了解用药核心信息:用药的预期获益、脑微出血等潜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复查频率、总费用等。
3. 理性看待药物,综合管理更重要
新药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治疗的重要突破,但非“逆转神药”。用药后仍需坚持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健康饮食、适度锻炼、保持社交活动、进行认知训练等综合管理措施。
医生有话说
新药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的“病情减速器”,是否使用需综合评估疾病阶段、身体条件、经济能力。最终决策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老人具体情况“一人一策”,避免盲目用药。
温馨贴士
认知障碍早查明
新药单抗缓病情
诊断明确再用药
综合管理方可行
来源:华山老年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