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
图/文 张安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家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县(现博乐市),在那里住了十多年,那时就认识了赛里木湖,当时我们叫它三台海子。

那个时代赛里木湖还没有开发旅游,但去果子沟、伊犁方向的人都见过它。它距312国道最近的地方三四公里,因道路建在较高位置,就算不下车,也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景。那时的赛里木湖比现在更美,更神秘。

除了312国道,周围没有道路,方圆几十公里的湖一般人不会走的更近,湖边停下来欣赏的人也不多,周围都算是高山草原,能够亲近它的主要是附近骑马的牧民了。这么大的湖里过去是没有鱼的,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其它河流和它相通,也可能是它的水主要来自天山融化的雪水,水温太低。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从科学研究角度进行人工放养冷水鱼,规模一直不是很大。我当然希望最好别养,否则美丽的“赛里木蓝”会消失的。

有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报名去昭苏再教育,1970年6月10日,我们一车二十几个学生,穿着皮大衣,坐着包帆布蓬的卡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开了三天才到下乡的公社。11日中午车辆经过赛里木湖,因为一起去的学生都是乌鲁木齐市的,没见过这么大的湖,他们央求司机停下车,让大家去湖边玩一会休息一下。虽然已是六月天,湖面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尽管天气很冷,但大家玩的很尽兴,暂时忘记了一路的颠簸和寒冷。

后来,赛里木湖也开发旅游了,我又去过几次。前几次去时还没有修建环湖公路,但湖边有蒙古包接待吃饭、提供拍照马匹等简单服务。我一生中喝酒最多的一次,醉的不省人事,就发生在这里。是博尔塔拉的朋友太热情,更是因为赛里木湖太美,使得它成为我旅游次数最多的地方之一。

赛里木湖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全国大规模的开展经济建设,人口向城市转移,到处施工,因城市建设用水量大增,导致很多湖泊、河流的水量减少或断流。很多人都去过陕北的红碱淖,我第一次去时,感觉它像大海一样,几年后再去时似乎变的还没有西安几个公园的人工湖面积大。那几年黄河经常断流,就是在那个时期,有一次我回博乐又去看了赛里木湖,突然发现湖面好像增大了。记得过去有一段路的电线杆是顺着公路一起建的,而眼前的情景是这一段顺着公路建的电线杆都泡在湖里了。我和同行的朋友说起,他们也知道,大概是因为那几年冬天雪下的很大,夏天雨水也多,这种情况和当时全国大多数湖泊相比,是不是很神奇。

在当地,人们很骄傲地称赛里木湖水的颜色为“赛里木蓝”,我拍摄的照片可以为证,希望大家记住“赛里木蓝”。赛里木湖还有个美称——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愿这滴眼泪永远水灵,永远湛蓝!





作者简介:张安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原后勤服务集团)退休干部。退休后坚持运动锻炼,热爱旅游、摄影,体验社会自然之美。通过摄影留下美好记忆,享受和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编辑:王 颖
审核:赵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