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本该便捷的数字服务,却让老年人在资费迷宫中寸步难行。哈尔滨的于大妈每月39元的手机套餐,竟在毫无察觉间涨到66元,“云盘会员”、“视频彩铃”等陌生增值服务悄然扣费。营业厅坚称已打过电话获得“同意”,老人却哭诉“听不懂专业术语,稀里糊涂就答应了”。

手机资费突然涨价
家住哈尔滨的于大妈,手机一直使用某运营商的39元套餐。上个月收到账单时愣住了:手机资费突然涨至66元。在女儿李女士的帮助下,老人发现手机里竟悄然多出“云盘会员”“视频彩铃”“游戏加速包”等增值服务,每月要额外支付27元话费。“我连这些服务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会自己开通?”于大妈一脸茫然。
李女士咨询了为妈妈办理手机业务的营业厅,发现营业厅的客服人员确实有业务办理通话记录。“我们不可能未经机主同意,就开通增值服务。开通前我们都电话通知机主,也都得到了机主肯定的答复。”营业人员表示。
但于大妈强调:“每次接到电话我都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只能听明白他们说这些服务很有用、钱也不贵,我可能就稀里糊涂同意了。”
业内人士:有诱导话术
于大妈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老人,均表示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套餐里有什么增值服务,也都不知道怎么查询自己办了什么服务。记者随机走访哈尔滨南岗区的移动、联通、电信营业厅发现,虽然营业厅都会提供手机资费的纸质账单,但增值业务的具体项目需登录手机APP查看,即使是老人版APP,也需要多级操作步骤。
“别说老年人,即使是从业者,也不敢说一眼看懂增值服务,比如定向流量包、融合套餐等,光看名字不知是啥。”某前联通业务经理表示,“业务名称过于专业,查询途径要依赖APP,退订流程复杂,确实让老年用户不方便。比如说取消某项增值服务需在APP内经过多级菜单操作,或者是需要手机发送验证码和上传个人信息资料。虽然开通业务前要告知机主,但是有些客服为了能在上班时间多打电话,语速会很快,而且不等机主说话就先说‘如果没有异议就帮您开通了’这类诱导话术,老年人可能一时反应不过来。”
律师:不能视为有效告知
孟繁旭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广远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运营商通过电话推销时,若未以显著方式提示关键信息,即便有通话录音,也不能视为有效告知。”
孟律师指出,此类案件存在两个法律争议点:一是业务办理的举证责任归属,运营商应提供完整清晰的告知证据;二是适老化服务缺失问题,运营商有义务提供符合老年人认知的服务方式。
截至发稿前,于大妈已经退订了增值业务。但这样的“数字迷雾”,正笼罩着无数银发族—— 他们不知自己办了哪些业务,更不知如何解开这层层“收费密码”,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反而成了资费烦恼的源头。
来源: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