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长征”历程
文/刘桂琴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五味杂陈,各种酸甜苦辣交织一起涌上心头。青年时代的一幕幕耳闻目睹的往事和一件件亲身经历的事件絮绕心头,成功的喜悦感和失败的痛苦感让我感悟尤深。特别是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继承革命传统,徒步奔赴延安的那次“长征”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独特回忆。
那时候,我发奋学习,一直情不自禁地沉浸和陶醉在稳坐学霸交椅的欢快中。然而,就在1966年初夏——正值已张榜公布,我被选拔保送到全市第一所重点高中(宝鸡中学)的第四天,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确切地说,国难民灾来临了。且不说我的良机彻底化为泡影,整个学校一夜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门被锁,老师们被批斗,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五颜六色的的标语横幅充满整个校园。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完全懵了,不知所措地整天抄写大字报,几乎每天都卷在斗志昂扬的队伍中,上街游行挥动拳头喊口号。
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唯血统论的年月里, 由于我是为数极少的纯“红五类”出身,又一直担任班干部,就顺理成章地被选为“宝鸡市赴京代表”。在1966年10月1日,我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和广场的一百万红卫兵小将一起,接受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第四次接见,那真是我终生多么幸福难忘的时刻。
当我们代表团离京返校后,才看到革命的烈火越燃越旺。曾经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战斗英雄陈校长,虽然腿跛走路姿势难看,但确实是全校师生们最尊敬的人。现在他被批斗着,脖子上被挂着用细铁丝吊着的破篮子,篮子里装着几块砖头,鲜血顺着铁丝滴在地上,更是砸进我们的心里。我双手捂脸,两眼充血流着泪水,喷射着愤怒的火焰,全身颤抖却无可奈何。
第二天,我们召开班级批斗会。我最崇拜最尊敬的数学老师被几个从不学习的大个子学生打倒在地,其中一人一脚踢去,老师当场昏厥,后来医院通知断了三根肋骨。年青的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都被剃成阴阳头,两人被脸对脸的捆绑在一起挨斗。貌美可亲的音乐老师胸前被挂上一大捆破鞋游街,没过几天,她不堪受辱跳楼自杀了。
由于不忍心目睹一场场惨无人道的批斗场面,我决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奔赴延安长征宣传队”,既学习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精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徒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我踊跃报名,义无反顾。岂料,就在我激情燃烧,准备随队出发之际,我被队长通知,取消了参加资格,原因是我个头矮体质弱。天啊,一盆冷水浇的我晕头转向,措手不及。后来,我软磨硬泡,找来当年红军长征队伍中十三岁红小鬼的范例材料;我死缠烂打,写下绝不当累赘的四页决心书后,才终于如愿以偿。
当时是1966年初冬,我身背简装,雄赳赳气昂昂的踏上了“长征”之路。我们“长征“队的红旗随风飘扬,沿途人们的热烈掌声和啧啧称赞声更加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当时,我真为自己的壮举而骄傲和自豪。喜悦化动力,我不由的脚下生风,步履轻快,浑身是劲,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
但走了五天过了武功后,我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而好强的我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为了分散注意力,减轻疲劳感,我们边走边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聊童年趣事或打嘴仗。休息时我还带领大伙唱革命歌曲。
第九天,我们终于风尘仆仆地走到了咸阳。在这里,我们短暂地休息了半天,补充了给养。两个年龄小的女生决定半途而废坐车返回宝鸡。当队长问我是否也想打道回府时,我只硬邦邦地回答了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队友们的掌声再一次激发了我的力量和信心。
就在我们重整旗鼓继续北上之时,老天爷似乎也开始凑热闹,可能是为了考验我们的革命意志吧。初冬的雪花飘落在身上凉飕飕的,好在我们都戴着当时最时尚的黄军帽。只是那时的土路滑溜溜的,我们只好折些沿途的枯树枝当拐棍拄着继续赶路。有时沿途两个村庄之间距离太远,想烧些开水冲炒面或泡干馍非常困难,因为柴湿点不着火。怎么办?队长给我们打气鼓劲道:“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红军老前辈”。又经过七天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走到了铜川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此时,我们也确实筋疲力尽,寸步难行了。那天晚上,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随风打在冻的通红的脸上生疼生疼。朴实善良的房东大娘听说我们从宝鸡而来,赶忙做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热饭,并熬了些姜汤给我们驱寒。随后她又烧了热炕,端来泡脚的热水里还有散发着香味的草药。临睡前,她戴着花镜挨个给我们几个女同学挑破脚上磨的血泡。她边挑边喃喃地说:“你们这些小娃娃那么远从宝鸡走来太艰难了,我孙女也去‘长征’了,但比你们近多了”。第二天分手时,大娘给我们每人口袋里塞满渭北原上人最拿手的自制蜜枣,让我们在路上吃。从老大娘的热情款待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们怎样被群众所拥戴。
第二天雪停了,但结冰的小路滑得不敢抬脚。为了防滑摔跤,我们用绳子拴连着每人的胳膊,拄着木棍继续行军。正在我们举步维艰之时,后面赶来一支西安一中的“长征”队。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的队长是个矮个的小女孩。她看上去年龄和我差不多,扎着两根细细的小辫子,但她眼睛里透出的刚毅和行动的干练表明她是个勇敢坚强的好队长。她背着一个磨掉了漆皮的军用水壶,说是她爸爸当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后留给他们兄妹的,原来他哥哥就是队列前高举红旗的那个帅男生。
一天,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膝盖上蹭掉一大块皮,鲜血直流不止,伤口火辣辣的疼的钻心,我的眼泪不争气地往下直淌。她给我止血、抹药、包扎,并给我讲她爸爸当年十九岁时,在长征中被后面追击的敌人打伤了腿,仍然双手拄着拐杖绝不掉队的故事。她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她爸爸怎样在爬雪山过草地的征途上,克服种种困难的动人故事。军人的后代就是与众不同,她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坚毅和泼辣,无坚不摧的气质。在她的鼓励帮助下,我又来劲了,伤口也似乎不那么疼了。
她说她们路途近,队伍体力还行,争着抢着替我们背行李。两支队伍的汇合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战斗力,他们高昂的意志和乐观的活力也大大地感染激发了我们。在这个坚强果敢的队长激励下,又经过六天的奋力拼搏,我们终于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延安。当我爬上仰慕已久的宝塔山时,虽然双腿像灌了铅似的重如千斤,寸步难行,但我们心潮澎湃,激情迸发。尽管千余里的征途上困难重重,但我们真真切切的亲身体验到了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和胜利后的喜悦。
在延安,我们与八支“长征”队共三百多个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小将汇集一起,其中还有一支来自宁夏。虽然互不相识,但狂热的革命激情和誓走红军之路的英勇壮举使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紧紧拥抱。这个热烈独特的场面和我们当时的激动,真不亚于我们接受毛主席检阅时的难忘场景。
当时善良淳朴的老区人民把我们当成红军接班人热情款待。他们在党中央召开“七大”的大礼堂里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枣园、王家坪和杨家岭毛主席故居,随后又参观了王震旅长率359旅开垦的南泥湾。在这里,我们手摇着当年周总理用过的纺花车,从内心领悟出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延安精神的精髓。
整休了一周后,我们怀着激荡难平的心情,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坐上了送别的卡车,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簸了六个多小时后,在咸阳转乘火车返回阔别了一月的宝鸡。
回校后,看到革命斗争的形势近乎更残酷,我也只好“躲进小楼为一筒,管他春夏与秋冬”。在宅家踏踏实实治疗腿伤的漫长日子里,我认真回顾“长征”历程中的每一天,细细回味其中的苦与乐,幸福和收获,这些在特殊年代的独特经历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近六十年过去了,因为有当年的经历和磨炼,在我的人生字典中,从来没有“苦”字。即使在随后上山下乡的岁月里,在男同学都累的快趴下,偷偷抹眼泪的时候,我也总是乐呵呵的从不皱眉头。特别是我在后来几十年的工作之余,常常撰写论文,翻译名著,著书及编写字典熬到深夜,从未感觉到一丝的苦和累。我知道,这是因为“长征”锻炼考验了我的意志,是延安精神哺育了我的灵魂,是老红军的硬骨头榜样铸就了我的坚韧,更是老区人民的淳朴净化了我的心灵。假如时光倒转,假如再有机会,假如我像当年那样身强力壮,我一定会以当年的激情,率领我的儿孙,迎着风雪,重赴延安。
作者简介:刘桂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原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退休教师。退休后以阅读中英美经典作品原著为最大爱好,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无限的自我陶醉,享乐退休后的幸福晚年。
编辑:王颖
审核:赵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