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郭杜苍颉造字台
文/康素娟
苍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恭张村东南的长里村北部,东边1000米是周穆王陵。苍颉造字台建于周朝,是周王为纪念字圣苍颉建造的。相传周穆王在终南山建造了中天台后,还在苍颉造字台盖了一座神庙,称作三会道场。神庙的建造是为了颂扬苍颉的功劳,可以看出苍颉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神,而不是一般的人。汉魏以后,佛教兴盛,三会道场于是改名为三会寺。

苍颉复姓候冈,名字叫颉。人们称其为苍颉,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因为苍是苍天的意思,苍颉就是天颉。据明《万姓统谱》记载:“上古苍颉,南乐吴村人”,《明一统志》也记载:“苍颉,南乐吴村人,”南乐是河南南乐县,今属濮阳市管辖。先秦的《世本》、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都说,苍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西汉的《春秋元命苞》讲:苍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化,仰观奎星环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历史记载,苍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这点是可信的。中国的文字产生的很早,在黄帝有国家的时期,社会上是非常需要文字进行记录、彼此交流的。左丘明《左传》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记史制度的产生,大约就在三黄五帝时期,如果没有文字,记言记事都是不可能的。当然,文字也不是一天能产生的,它在反复酝酿、积聚之后,就需要造字的官员,出来归纳、整理,乃至修订,最终完成汉字的制造。苍颉有幸担任了这一官员,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对汉字的定型。因为时代久远,加之意义重大,人们便把苍颉神话了,说他有四只眼睛,生而能书,造字的时候感天地、泣鬼神。这只不过是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们对苍颉的崇拜和赞美罢了。
对苍颉的歌颂和纪念自古至今有很多,全国存有多处纪念苍颉的遗址,如临汾的苍颉圣祠、河南南乐县史官村的苍颉陵、河南开封市的苍颉陵、陕西白水县的苍颉庙,河南洛宁县的苍颉造字台。西安市长安区郭杜的苍颉造字台,年代较为久远,自周朝建台以后,历经斗转星移,一直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在隋朝的时候,苍颉造字台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隋文帝命人在原台的基础上拓展增高,还在此地发现了一些史前人类陶片,上边有许多符号。增高后的造字台更加有名气。史载唐朝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中宗李显曾至此台巡游赋诗,臣子也作诗歌颂。苍颉造字台一度声名鹊起,车马喧嚷,成为唐朝文人赛诗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作赛诗台。后来,苍颉造字台逐渐衰败,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曾经游历造字台,看到的已经是一幅凄凉的景象,他的《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写道:“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是造字时。”典型地记录了当时苍颉造字台和三会寺的实际状况。后来历朝历代,造字台时有兴衰,也断断续续修整过,但是没有大的起色。清朝中期,陕西巡抚,著名学者毕沅对造字台做了一些保护工作,还在台前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上边雕刻了“苍颉造字台”五个大字。清朝末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来过苍颉造字台游玩,还作诗纪念。1936年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的时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曾陪蒋介石参观了苍颉造字台,并商议在此建造一所苍颉大学,后因战乱没有能够建成。
现在的苍颉造字台,是一九四九年后修建的,原来的造字台在战火中早就坍塌了,只剩下毕沅在清朝中期立的石碑还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现在的苍颉造字台高10米,周长100米,夯土台外层用青砖砌成。砖台的南面是一个宽8米,斜度为45度的斜坡,斜坡的中间,自上而下,贯通整个坡面的是水泥铸成的五个隶书大字:“苍颉造字台”,在五个隶书大字的上边和下边的空处,分别铸有端庄、漂亮的纹饰。五个大字的两边各有36级台阶,台阶的两边都有漂亮精致的镂空砖砌围墙。拾级而上,是一个宽大的约625平米的青砖铺成的台顶。造字台的两边种满了松柏,郁郁葱葱,一片肃穆。周朝人之所以建台纪念苍颉,是因为古人认为天空是由神在主宰,建台的目的是要把苍颉的功劳告知上天,所以台子筑的越高,就离天神越近,与天神说话就越方便。在苍颉造字台的旁边,还有一块大石头,上边刻有“苍颉在洛南造廿八字”,是1821年陕西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的苍颉所造28字的复制本。王森文征的28字虽然不太可信,但是从字的结构看,基本上符合许慎归纳的“六书”,应该是清朝末年洛南人自造的。

郭杜苍颉造字台一九四九年后修建后,一直对公众开放,让人们去参观体悟,学习凭吊。但是十几年前被关闭了,至今也没有开放,只能从大门外一睹它雄壮的风采,内部的详细构成却无法看到,十分遗憾。郭杜苍颉造字台与西安市公安局警犬基地为邻,就在警犬基地的园子里边,近年来一直受到西安市警犬基地的保护。可以说,基地对苍颉造字台的平安与保护,功不可没。希望有关部门能对遗址进行修正、加建,早日对公众开放,满足大家渴望参观这一文化圣地的愿望。也愿西安这一古老的文化古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康素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原文学院)退休教师。热爱创作,对生活充满热情,退休后常利用闲暇时间创作散文、诗歌。
编辑:王 颖
审核:赵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