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概况 | 政策法规 | 工作制度 | 工作动态 | 改制栏目 | 党建生活 | 老年天地 | 关工委·老教授协会 | 老年社团 | 医疗服务 | 办事指南 | 老年知识 | 党建动态 | 老教授协会 | 通知公告 
     
【晚霞风采】张思恩: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壮人生
2025-03-14 08:33 张思恩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壮人生

张思恩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北山里那帮村人,出身于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因父母早亡,“自幼读书未成,耕种为业”。青年时即操持家务,外出经商,与当地壮族贫苦人民关系亲密,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传教时,他十八岁参加拜上帝会,1851年1月金田起义,他率领群众积极参加,20岁时被封为翼王。他通晓军事,为革命屡建战功,进军江南,身当前敌,所向有功。1853年,定都天京后,三次统帅大军争夺长江上游,吊民伐罪,打败湘军,督师湖北时,攻克武昌,未及25岁。在天国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1856年天京事变后,首义六王只剩下洪、石二人,洪秀全在军民中的威望已大为下降,石达开成为辅政、统军、安民的理想人物。在天国军民的热情拥戴下,洪秀全加封他为“电师通军主将”(意即全军统帅)。他是资格最老,才能卓越,威望最高的人物,甚至得到当时外国人士的推崇。1857年,上海英文《华北先驱周报》麦高文的评论说:“在生存的首领中,除翼王石达开外,状皆不可得闻。据报告所称,这一位青年领袖是英雄侠义,英勇无畏,正直耿介的,正是全军之中坚人物。他的头衔称为“电师”,这真能表示他的军事行动。他是饱受教育,而又能行动的人”。

石达开不仅深通军事,而且善理民政。在安徽、江西时,军令森严,鼓励生产,发展贸易,得到群众拥护,在江西时,人们歌颂地说:

“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

所到之处迎壶浆,耕事不惊民如常。”

二十五岁的石达开主持政务,打破了敌人扼杀天国的美梦。他以正义的行动,竭尽全力,把天国从覆亡的边缘上挽救过来。在他辅政的1857年上半年。

政治上:加强团结,重用人才。连杀害了他全家的韦昌辉的父亲都得到保护,显示出他多么的宽宏大量;又任用年方十九岁的陈玉成主持江北军事,有用人的魄力。

军事上:为了挽救危局,争取主动,采用南守北攻的战略,在天京附近与江西战场坚守不战,在长江以此的安徽、湖北前线,不断发动进攻,眼看就可以恢复在内讧时失掉的长江上游的重镇武昌。

但是,天王洪秀全,没有从天京事变中汲取正确教训,他对群众爱戴的石达开,时“有不乐之心”,怕石达开权势过重,晋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主持国政,牵制石达开,还想夺去他的兵权,挽留天京不欲外出,甚而对石达开有谋害之意。安、福二王,“又无才情,又无算计,朝中之人,甚不欢悦”。由于洪秀全无理的刁难、挟制和阴谋陷害,引起石达开的不满,他深恐有一天祸及自身,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天京,出走安庆,带领部众独立进行抗清斗争。

1857年6月2日(清咸丰七年五月十一日),石达开离开天京,一路发出布告:“为沥剖血陈,谆谕众军民,自愧无才智,天恩愧何深。惟失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世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鉴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休。”

石达开出走时发出的布告,说明自己不得不离京远征的苦衷,表明他要继续革命,希望天朝军民,继续奋斗,或者留在当地,或者随他出走。又说苦不跟他出走的,应“忠天王,守本分”。许多将领激于义愤和对他的敬仰,也带队跟他出走,天京外围许多地方陷入敌手。洪秀全大起恐慌,多次派人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不予理睬。以后,他领兵转战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广西。1860年4月,在广西庆远度过他三十岁生日,并在宜山县庆远镇北的白龙洞题诗于壁。诗中说:“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地,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显示出他继续革命的志向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

石达开出走后,号称拥兵20多万,仍遥遵洪秀全为领袖,高擎太平天国旗帜,诛杀贪官,抑制豪强,赈济贫弱,坚持反封建斗争。但实际上,他的远征军已脱离了多年经营的皖、赣地区,成为缺乏斗争基地,缺乏明确作战计划,缺乏群众支援,被迫流荡的孤军,在转战中接连失利。一些官兵觉得独立发展没有出路,要求“万里回朝,出江扶主”。1861年,吉庆元、朱衣点等六十七位中下级将领,带领石的一部分军队“返旗回京”,与江西李秀成领的太平军汇合。后,石达开在广西受挫,1861年6月回到广西贵县,9月转入湖南、湖北,1862年2月由湖北攻入四川,计划攻袭成都,建立政权。1863年5月,在四川越巂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安顺场),陷入清军重围,粮尽援绝,进退无路,最后打消了投河自尽的念头,写信给清四川总督骆秉章,决定自缚于清军,舍命以全三军。敌人伪装应允。6月13日,他同部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等,带着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到洗马姑清营,为清将唐友耕所俘。石达开被解送成都,部下官兵全部被杀。

   1863年6月25日,石达开在成都按察使衙门被凌迟处死。据清四川总督骆秉章记述,石达开在临刑前,“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骆文忠公奏稿》卷六,“生擒逆首伪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匪巨股折”。)另一个刽子手清四川布政使刘蓉也说,石达开死时,“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自言“今天亡我,我复何惜一死?!”(《养悔堂文集》卷六,《复曾元浦中丞书》)

   石达开就义时的具体情况,有亲见者记述如下:

“邛人李某,时方壮盛,先趋入刑场,得薄观之。石王与曾仕和对缚于十字桩上。行刑人分持利刃,先剜额头皮,下掩双目;次剜双腕。曾文弱,不胜其楚,惨呼。石徐止之曰:‘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曾遂切齿无声。凡百余刃,剜全体殆遍。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任乃强:《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见《康导月刊》第五卷,第七、八期,第四十一页,1943年11月出版)。

石达开是当时为敌对双方和中外人士所公认的天国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深得军民的拥戴,但最终却仍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他率军远征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阶级力量对比已不利于革命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已开始结合,英法俄等已开始公开支持清政府对革命的镇压,而石达开没有很好的联合其他抗清力量,他带兵远征,流动作战,远离了他以前的皖、赣地区,也没有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远离集体,违背群众意愿,缺乏明确作战目标和作战计划,征战愈远,军心愈散,清军与地方团练的配合,使他在军事上连连受挫,力量日弱,文武兼备的才略却难以发挥作用。最后,终于在大渡河边陷于绝境,受骗被俘,坚强不屈,壮烈牺牲,不失一个农民革命领袖的英雄本色。

   石达开的斗争以悲剧终结,这却不能抹杀他在反清斗争的功绩。这位农民起义的英雄,与天国其他人物相比,他没有野心,不搞阴谋,没有腐化坠落,也没有陷入宗教迷信的深渊。面对外国侵略,坚决拒绝外国侵略者强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坚决禁止侵略者贩卖鸦片的罪恶活动,表现了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因此,石达开是一位深受后世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农民革命英雄。









作者简介:张思恩,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原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退休教师。从教40多年,一直以讲课为最大乐趣,“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后仍心系教育事业,笔耕不辍,主要出版了《中国古代人物史事论集》、《中国近代人物史事论集》、《中国史研究文集》等13部著作,撰写《关于诸葛亮“南中”留兵的研究》、《“甲申三百年祭”与中国革命》等史学论文50多篇。所著论文被收入《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大型丛书及新华网、人民网、百度网等有关网站。





编辑:王 颖  

审核:赵新峰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1 By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兴善寺东街69号  邮编:710061  电话:029-8537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