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伟大的党 致敬新的时代”,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离退休教职工庆祝建党103周年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诗词摄影展散文、感言作品。
沧桑巨变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作者:康素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它的前身是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教育学院1963年成立,是西安师范学校(1906年成立)和陕西省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成立)组合而成的。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陕西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教育学院位于西安南郊小寨兴善寺东街,占地约80亩。整肃的大门,园林式建筑风格的校园,温馨的教学氛围,洋溢着欢快笑脸的师生,是这个坐落于大雁塔旁边的高等学府,最典型的标志。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篮球场、家属楼、学生公寓、食堂、会议厅、幼儿园、宾馆、卫生室、木工房、电工房、水工房、车队错落有致、井井有条地布局在不大的校园里,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成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小社会。每一个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无不为此感到骄傲。陕西教育学院在它成立的四十九年时间里,肩具着陕西省近百个市县中小学没有文凭教师培养深造的艰巨任务,几十年来培养的学生多达十万人。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是首屈一指,得到省上的一致认可。每一个从陕西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回到工作单位以后,教学质量和理论水平明显大幅度提升,令同事和领导刮目相看。陕西教育学院在四十九年的时间里,日益发展壮大。在它改制更名之前,共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学员,许多学生专科毕业以后,继续考取本科学习,在本科毕业后,有的学生还考上了外校的研究生。足见陕西教育学院教学质量之高,有目共睹。学院共设置了十四个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政治经济系;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与化工系;计算机系;体育教学研究部;美术系;音乐系;教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系;物理与电子技术系。专业设置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吐故纳新,为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不断奋进着。
但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随着市县乡需要专科本科文凭教师的人员逐渐减少,陕西教育学院的招生出现了困难。没有生源,学校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改变这一困局,学校领导废寝忘食,四处奔波,尽力为学校谋求一条发展的生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3月,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的大力关怀下,陕西教育学院改制为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二本高校,生源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名称改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既为国家培养幼儿教师,也为国家培养师范生。濒临倒闭的陕西教育学院就这样被输血救活了。值得庆贺的是,同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新校区,也在西安长安区神禾原何家营村落成。长安校区占地640亩,面积很大,是以前陕西教育学院的八倍。不仅校园宽敞,教学、生活设施齐备,而且花木葱郁,高楼林立,仅操场就占地八十多亩。神禾原位于长安区南部,距离终南山二十里,这里人杰地灵,有潏河环绕,盛产小麦。之所以称为神禾原,有两种传说,后晋《剧谈录》记载:汉高祖巡游这里,见到一个结着六斤穗子的小麦,便把这里叫作神禾原。还有一种说法见清朝《咸宁县志》:唐太宗贞观元年巡游此地,见到一支禾苗上生出两个大的麦穗,所以称此地为神禾原。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神禾原的神奇与美丽。而何家营则是神禾原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据史书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的部下大将军何昌期,临时将军队驻扎在潏水之畔的神禾原上,这里就被人们称为何将军营。由于神禾原风景秀丽,麦禾富足,后来何将军解甲归田时,便决定在这里修建别业,安度晚年。今天,何家营的人们还保留着表演敲击鼓乐的传统,威风凛凛,阵势惊人。它正是何昌期将军及部下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缩影,是活着的文物。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能建在神禾原上,真令人感到高兴。
经过十二年的发展,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现在体制完备,专业众多,共设有幼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科斯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教育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六个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生物科学”、“学前教育”、“历史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二十八个本科专业,以及收“小学教育”、“音乐表演”、“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二十五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的校训和“立身传道,自强不息,大气大度,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以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自强不息的办学道路。
学校共有纸质图书161万余册,电子图书146万余册,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专职教师600人,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2000名。培养的学生遍布全省和全国各个工作岗位,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做着应有的贡献。现在,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一北一南,互为关联,彼此补充,成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重要的主战场,每年平均向社会输送能力强、素质高、实践效果好的优秀毕业生3000余人,每一个师生无不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这颗神禾原上的明珠,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愿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未来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栾树礼赞
作者:曾彩云
我所居住的小区东门外是文娱巷,巷子左侧是游人熙攘的历史博物馆,右侧有一排栾树探出财经学院高高的栅墙,树身粗壮,树冠巨大昂扬。我无数次走过它们身旁,无数次共情于纷纷攘攘的游人,意兴盎然地观赏它们四季有别的模样。钟情如斯,有如对故交旧友的挂肚牵肠。
早春时分,眼见得风拂杨柳翠如碧了,它却不急不躁不争抢,缓缓吐出红艳的嫩芽,精工慢绣,着一袭漂亮的晨衣出场。
夏日里,当油绿的羽叶蔽日遮阳,那伞塔形花序便跃跃于绿冠中间,丛丛簇簇缀满盛开的小花,娇柔轻黄,散发淡香。那花蕊如睫毛般弯曲细长,引无数蜂蝶不停歇的奔忙。一阵风过来搭讪,摇落花朵纷纷落下,洒金如雨,铺满地阳光。
入秋了,每一朵花落之后,就有一枚蒴果启程,于是便有一盏盏红灯笼点亮。碎花边开边落,蒴果次第生长,花果同枝,绿叶相拥,那真是蓝天相衬下的一幅浓彩油画。这画面鲜活灵动,愉悦了画中人的柔肠,惊艳了深秋的时光。
冬的脚步渐近,那叶由绿转黄转橙,那果由淡白转浅粉转绯红。待霜降雪飘寒风起,形似元宝的蒴果成熟了,迎风而歌沙沙作响。它变轻变薄的身体,像翅膀一样,携带腹中所孕的种子,借风力飞向未知的远方,孕育新的生命。其繁衍后代的智慧和使命感,和蒲公英相比,不知谁是谁的榜样。
栾树的嫩叶可食,花可入药,旧日荒年里曾经为穷人消解愁怅。今日老少皆慕香椿芽的鲜美,却少有人品尝栾树叶的清香,白白辜负了它的一副古道热肠。栾树的种子小而圆黑而硬,人们喜欢用来做手串和念珠,佩带着它入禅堂寄信仰。种子有此庄严肃穆的结局,也不枉来自然界轮回一趟。栾树对生长条件要求极简,耐寒耐旱不择肥瘦土壤。无论是庭院园林,还是道侧堤上,它总是循着季节的脚步,让枝壮叶旺果繁花香,努力绽放平凡生命的绚丽芬芳。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给居民游客以舒爽健康。栾树高大而淳厚,淡泊虚名,明澈清朗。默默奉献不居功,谦素得体不卑不亢。一年四季里,栾树最懂得用贴心的温暖把人间的烟火点亮。
我热爱栾树,礼赞它满满的正能量。昨天相识恨晚,今天喜结为友,明天和后天将以它为鉴,惜之所悟,念念不忘。
关键那几步
作者:侯娟侠
夏天的雨后,有一种强烈的放飞欲望。于是乘地铁2号线来到“柳青广场”。
步入“柳青广场”,首先瞻仰人民作家柳青的雕像以及伴随他身旁的传世大作《创业史》、《铜墙铁壁》、《种谷记》等。眼前不时浮现出《创业史》中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赵素芳以及“三大能人”。带领乡亲们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梁生宝、善良质朴却又落后狭隘的梁三老汉、热衷于个人致富却要装腔作势的郭振山,老奸巨猾的郭世福,阴险毒辣的姚士杰.....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为线索,反映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
多年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梁生宝买稻种》(《创业史》中第五章)情景如诗如画地一幕幕展开:春雨刷刷地下着,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暮色正向郭县车站和车站旁边同铁路垂直相对的小街合拢来。(梁生宝)他头上顶着、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被窝卷儿,走进一家小饭铺里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满意地打了个“嗝~”,随后选择在黑幢幢地站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安睡(免费),他不时地摸摸乡亲们积攒来的钱“硬硬的还在”,就放心地眯着眼睡一阵......
是啊!创业是艰难的,抉择更是神圣的。有着坚定信仰和毅力的共产党员梁生宝,面对重重困难,毅然决然选择了创业——走合作化道路。在创业过程中,他不仅自己勤劳致富,更重要的是带领乡亲们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他必须迎难而上,“逆水行舟”。
稍作移步,石雕上镌刻的鲜红大字赫然映入眼睑。“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笔法灵动飘逸,字体温润俊朗。看着看着,我的目光似乎穿透石壁,直抵心底。我看到了自己中学时在精致的笔记本扉页工笔正楷地蓝笔写了,红笔描画那稚嫩的字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那时的我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势,以为自己是“数风流人物”。
然而,离开学校后心灰意冷将其久久地尘封,只不过是上演了一出“叶公好龙”的故事罢了。
好不容易迎来了高考的春风,我的野心膨胀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行动!打回煤油,点灯!寻找课本,后悔!外借资料,手抄!抄不过来,背诵!一查漏洞,太大!加紧补缺,很多!只好“逆水行舟用力撑”,“咬定青山不放松”!
结果那年,功夫虽不负我,我却负了功夫!成绩虽已超过录取线4.5分,但高考过后复仇式的放松,由于胡乱“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因成绩平平而志愿高高,那一年,我名落孙山,并将终生为这“关键的一步”买单。至今想来,我虽拥有梁生宝那样的勇气,但缺乏他那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的智慧。
跌倒了再爬起来,梦碎了再做一个。我相信心中始终有一股涓涓细流,再荒漠的土地也会变成绿洲。因为要追梦,也因为“一朝被蛇咬”,吃一堑,长三智。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常常会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几经努力,后来分别以渭南地区第8名,第6名的成绩再次考入中等师范,大专师范院校,以至后来的自学考试完成本科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
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向往城市的热浪滚滚袭来。1982年适逢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大荔师范”校园里顿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班级谈论,校园论坛热潮。不要说你对,也没要论我错。谁人没有野心?谁的心中没有一个高加林?
打开《人生》,扉页上赫然印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人生的不同选项只是代表不同的方向,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当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面对不同的选择,必须做出决定。当决定踏上其中的某一条路时,即使踏上去后才知道它并没有之前想的那般美好灿烂,但也必须走下去,无法回头,只能坚定地走下去。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原因。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整个人生。”也正是“初读不懂高加林,读懂已是泪满襟”。
由于对作品思考过于投入,正好我的小外甥出生了,在与妹妹一家讨论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我就脱口而出“甲林”,读音源于高加林,取义为“甲冠天下杞梓之林”,寄托我们的美好愿望——众多的人才中称为“甲”等,佼佼者。
在几十年教学相长的岁月里,我始终坚守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厚积薄发中上升。即使在已具备破格晋升高级教师职称条件时,也谨慎地选择了放弃。
再后来,在一双儿女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指导外甥们填报“高考自愿”时,或为朋友的孩子当军师时,我始终不变的是“谨慎”,“谨慎”!
带着思索,我移步到“柳青广场”旁边的“樊川公园”,道旁的竹子郁郁葱葱,精神抖数,他们看上去毫不费力,可谁知他们背地里拼了多少努力,这恐怕就是“竹子定律”吧。
一阵风吹过,满塘荷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我庆幸今天来的正当时。因为根据“荷花定律”——如果荷花开满池塘需要30天,但开满半塘绝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
举头望去,公园的路还很长,前方还有更多的美景。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程,渐渐学会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今天越来越重要。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珍惜当前所拥有的,努力创造应该有的。坚实走好每一步,尤其是关键那几步。
平生为师终不悔
作者:侯娟侠
为师之梦
五十年代出生在普通的乡村,然而从小就萌发了为师之梦。听见读书声就不由自主的神情专注,看见教师样就羡慕之情就油然而生。不时在梦中天南地北地活跃讲台。常常在家里装模作样试讲。和同伴们玩过家家时,总是好为人师。
上小学了,除了认真完成作业外,就是不断地模仿张老师读书的样、王老师讲课的样、李老师写字的样......回到家,黏着妈妈给我缝一件白衬衣,或者给我做个假白领子戴上翻在外边,看起来更像个教师。缠着爷爷为我制作一块小黑板,用信手拈来的土疙瘩当粉笔写写画画,还不时要家人,要姐妹几个为我当学生,正像姐姐说的“爱逞能的很!”也是在那时以至于在以后常常期盼我那当教师的姑父,当教师的舅舅来家里,听他们讲时事政治,讲天文地理,讲神机妙算,讲那些优秀学生的故事......
步入初中,对教师的观察更为细致。各科教师,能学则学,能仿则仿,尤其是对初一时带我们语文的戴玉芳老师,不仅学老师读课文时的抑扬顿挫,也学老师板书时的横撇竖捺,还学老师的发型,还悄悄学戴老师着装——翻着白领子的毛蓝上衣(自己创意性地学做假白领)。由于学得过于猛烈,终于被戴老师一眼看穿,“你是不是刻意地学我写字?还有......”,老师没说完,我脸红到脖子根。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我眼里、在我心里,戴老师就是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你”。 课文中《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电影《山村女教师》中的女教师......他们都是歌曲中的“你”,发着光,散着热,传递着爱心,点燃着我的希望!
跨进高中校门,教师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灵动的课堂教学,使我“为师之梦”更为强烈。尤其是时任“三中”(阳郭中学)校长的侯双寿老师为我们上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政治课,讲马列、学辩证,小课堂、大天地,语速慢、道理深,加上校长对我的个别指导,使我坚信:心中有梦就会有光,努力追梦就能发光!
高中毕业,回到广阔天地锻炼。我正在仰望星空,但眼前必须得脚踏实地。我正像一朵野百合在春天的角落里默默地展翅。我要播下梦想的种子,期待它生根发芽,但我不知道“诗和远方”到底有多远?
翻过一座山,赢得一片灿烂。奔向师范院校,我正如鱼得水。我要学做教师,我要储存一桶水,一池水,一个碧波荡漾的水库,一生为它注入新鲜活水!
初为人师
上师范之前,通过考试有幸被村上招聘为民办教师,热情满满,但教学实践一片空白。听说当教师要厉害点才能管住娃娃,于是我就在家努力练胆量。第一节是给五年级弟弟所在的班上数学课,没想到一开课就来了个大红脸。班长喊“起立!”弟弟偏不起,还振振有词“你是我姐,我就是不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一时不知所措,“咣”!来了一记耳光,在家被宠惯的弟弟和新教上任三把火的我,不知谁更“初生牛犊不怕虎”。
放学回到家,父亲母亲分别的又分别给我和弟弟上了一对一的小而大的课。父亲严肃批评我:“没有学会教师的本事,先学会了教师的威风,这还能当个好教师?”见我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父亲又鼓励我,马上改正还不晚,随后又要求弟弟向我认错、表决心,向弟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父亲虽不是教师,但,是我人生路上高明的导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每每想对学生动肝火的时候,耳边总回响父亲严厉而亲切的话语,使我三思而熄火,以至于使我成为一位平凡的名师。
弟弟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也毅然决然地选报了师范院校,后来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肩挑教师。
师范院校的学习,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师范毕业了,正式步入教坛。眼前时常浮现出蔡芸芝、韩麦尔、于漪老师的形象。专程拜访了高中时的侯双寿校长,聆听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接过来校长赠送的宝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请教了戴玉芳老师。再次回味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长大后我就成立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
小课堂连接大世界,小黑板书写大真理。怎样举起别人奉献自己?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目标既定,昂然前行。于是,我开始了认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再次打开《教育学》《心理学》课本,在教学之余抢时间,在生活之中挤时间,重新整理学习笔记,统筹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晨昏不分地学备课,再一再二再三地练试讲,三番五次向同行求教,聚精会神地上好每一节课,仔细认真地批阅每一份作业,坚持写好每一节课后“教学后记”。单休双休皆无休,校内校外全学生。 一年、两年、三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名单中来了个星星闪闪。
教学相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三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做教师不单做教书匠 ,用匠心当学者,做研究型教师,尤其是要做好一名班主任,自己还差得很远。
于是又拉开了自学考试的帷幕(儿子幼小,教学任务繁重,由此而引起的家庭风波此起彼伏)。自学考试学习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太阳睡着了,夜醒了,夜睡着了,思想醒了,心是一颗小小的太阳,有梦就能飞。经过艰苦卓三年半攻坚,全部课程顺利过关。在毕业论文《中西古代寓言比较谈》答辩中,五位评委老师为论文的选材、立意、篇幅以及书写的认真程度交口称赞。(作文方格纸手写5份万余字),也正是评委老师的鼓励与引荐,我又启动了发表教学论文的征程。
从写教学后记“一课一得”到发表论文,便成了随后教学生涯中的常态,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后来发表在核心期刊各级各类大大小小教学论文50余篇。“语文阅读的人格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探微”、“教育教学需要和谐”、“如何解开文言文的死结”、“课堂教学中的巧拨活引”、“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鲁庄公”、“探泉者的启迪”、“新课程,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为有活水探源头——浅谈作文教学”、“谁言作文不满分——高考评卷归来”、“班主任工作中的创新教育”、“如何带好大班、重点班”......以及孪生姊妹“教学案例、教学设计”10余篇。《细揣摩、精表达》《做一回“小记者”》、《中秋咏月诗词三首》《陋室铭——教学设计》......更可喜的是指导学生作文获奖,使我一次次感到来自教育教学的幸福与日俱增。
后来在高校工作期间,继续追梦,笔耕不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网络时代大学生需要读书”、“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效和谐图书馆”、“浅谈网络时代读书的意义与方法”、“试论高校校图书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主持科研立项3项,参与科研立项5项。
坚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教学相长,以匠心致初心,终生不敢懈怠。
所谓名师
我虽然很平凡,但我一直在做着不平凡的努力。十余年的教与学,使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教学,不只是一份职业,更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每一位父母之爱子如高山、如大海。作为班主任,我重点关注不是自己所带的语文学科,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才。用拳拳爱心点亮每一位学生的希望之光,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求知心田, 点点善举关照每一位学生缓缓向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我努力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提前到校,先于学生背诵课文,认真板书、工整书写作文评语等;作为班主任,我助力每一位科任教师,细心协调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同学的关系。必要时,自己多上教师和学生都不大喜欢的上午第四节课。
作为班主任,对于每一届新生都会作三年内的长计划、短安排,精心部署,严格管理,着眼于终身发展,着手于习惯培养,在日常教育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奇怪的是每一届新生都对我这位管理严格的班主任有几分畏惧,而临到毕业时又莫不亲如母子。 有同学在毕业后商量着要叫我“姑姑”,有同学在最后一次告别会上直呼“干妈!”,惹得全班同学齐呼“干妈!”,我禁不住的热血奔涌,热泪流淌!是幸福,是欣慰,更是嘉尚!
那年,我给自家的春联题为:“园丁工作,耐心、细心加爱心,学子生涯,苦工、巧功伴成功”。
几届学生毕业后,家长有送新鲜水果的,有送土特产的,送来满眶土鸡蛋的,最有个性化的是至今悬挂在我家的一幅书法珍宝——贠继承同学专为我书写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年,一直鞭策着我当在灯火阑珊处!
甘婧同学的国家项目剧作品《丝路情深》第一次走上舞台,也特别地邀请我这个当年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前排就坐。剧作者——甘婧在台上领奖,老小孩般的我在台下兴奋不已。
有届毕业生为纪念当年的美好岁月,建微信群为“侯领天下!”当我入群时啼笑皆非!
我在心中再次唱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的老师们“老干扶持”,是学校创设了我的成长平台,是家长拥戴了我,是学生成就了成就我这个新名师!在周围的赞誉声中,我拥有了“教学能手”、“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曾享用政府津贴。也因此堂而皇之地担任过上级组织的教师赛教执行评委,教师职业道德演讲评委。受聘渭师院中文系、渭南电大校外指导教师。
我也连续几届给学校带来了麻烦,每届新生总是爆满为“患”,学校曾经有安排同时带两个班重任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而搁浅。正如当时吴校长如是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于对教育教学的痴爱,我曾经鼓动我的弟弟,我的外甥先后走上了教师岗位,在随后的岁月里至今,我们齐商共讨教育理念,共话教育趣事,分享教育教学快乐!
退而不休
“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由于教育教学情结深厚,已过花甲之年的我虽已退,但未休。无论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还是“文献信息检索”、“中学语文教学法”、“大学语文”、“专升本语文”课程,抑或是中考、高考相关辅导,只要用心皆可做好!
从一根粉笔起步,到学习在电脑上打字,从文字版到制作图表,从运用课件到制作课件,再到美化课件,每一步向年轻教师学习,向自家儿女请教,处处留心皆学之,只要用意皆可做好!
从岁月安好的线下课堂,到疫情期间的QQ屏幕分享、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课堂,以至于今日线上线下相结合“蓝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学生互动交流,只要用情皆可做好!
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今天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兼职教师,我以专任教师的职责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用情怀和学生走进大学语文课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品读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连年的教学工作中赢得了学校的赞誉,学生的评价每学期平均皆在86分以上。不少学生就考取教师资格证问题,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参加学校各类比赛,撰写相关材料,投稿,甚至就业等问题都愿意前来请求指导。也有的学生在课程过后,特意来兄弟班教室门口看望,请教。课间,有同学主动为你水杯续水,下雨天,有同学早已在门口为你送伞,期末收取大量作业,有同学主动帮你送到车站。叫我怎能不感动?我惟愿他们比我更优秀!
教育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无限延伸,无限铺垫。由于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学校破例(兼职教师60岁以上不排课)继续排课,并将每学期的总结资料作为课程模版,将所带班级的学生作业常备为上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首选。
尽管年龄的弱势不断警示,但这份情怀使我早已退而不舍休,终为初心去奋斗,“衣带渐宽终不悔”。
几十年身为教师,不自觉地自带威严,我的第二代孩子们多有几分胆怯与不快;但身为教师,我又多了几份活泼,我的第三代大都喜欢和我成为“忘年交”。
人脉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的价值能帮助多少人。学生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份收获,孩儿们每一个喜悦的眼神、开心的微笑都在证明我——用奋斗守住梦想,平生为教终不悔!
院里的石榴树
作者:张普选
乡下的院子,院子里种的最多的是石榴树。因为石榴有着美好的寓意一一既承载着人们多子多福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寄托着人们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殷殷期盼!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往往会饿得两眼昏花。“民以食为天″。吃上饱饭也就成了当时人们的最大理想。人们把这美好的理想寄托在了石榴树的身上。“种下石榴树,把石榴住”。这裸棵石榴成了人们奋斗的精神支柱。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们终于摆脱饥饿,步入了小康,走向了光明。
“红心献给党,幸福万年长″。小院里种着石榴树是村庄最耐人寻味的风景。石榴棵棵鲜红的籽粒,象征着人们的棵棵红心,不爱说话的乡下人用这种特有方式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待到苦尽甘来时,莫忘来时路上难”。这棵棵石榴树传递着乡下人家的朴实情愫一一既是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也是在对今昔年年有余的展望。微风里,这红色是多么耀眼夺目,信念的力量,正在书写着不朽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感言
作者:张普选
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沧桑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
回首过去,我们心潮澎湃。75年前,新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巍然屹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篇章。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见证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分享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福祉。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在实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万事如意!